陶渊明优美散文句子

231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

1. 陶渊明的优美语句

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 (东晋·陶渊明·移居)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 (东晋·陶渊明·饮酒)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 (东晋·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 (东晋·陶渊明·归园田居其一)
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 (东晋·陶渊明·归园田居其一)
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 (东晋·陶渊明·归园田居其三)

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 (东晋·陶渊明·读山海经)

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 (东晋·陶渊明·杂诗)

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 (东晋·陶渊明·五柳先生传)

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 (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)

2. 赞美陶渊明的散文

没时间写,在网上淘了两篇:陶渊明与菊花金秋时节,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。

人们欣赏菊花,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,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。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,种植历史悠久,《礼记•月令》就有“菊有黄华”的记录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到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,吃了令人长寿,好及时做成大事、树立美名。

汉魏时,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,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。汉•应邵《风俗通义》载,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,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,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,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,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,少者亦有七八十岁。

西晋•葛洪《西京杂记》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: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,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,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。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,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,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,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,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。

晋代,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。潘岳《秋菊赋》中就说到:“泛流英于清醴,似浮萍之随波。”

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,经常采菊入酒。他的《饮酒》其五写到:“秋菊有佳色,浥露掇其英。

泛此无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”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“祛百虑”,还能“制颓龄”,因此,喝酒、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。

因为贫穷,有时没有酒喝,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,《九日闲居》的诗序中就自叙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,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”九华,重九之花,即菊花。

史书《宋书•隐逸传》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,在菊丛中久坐;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,他“即便就酌,醉而后归”的故事。 陶渊明爱菊,与众不同之处,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,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,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。

“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”

这是他《和郭主簿》中的诗句。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:菊花盛开,芳香流溢,树林为之增辉;高高山岗,青松耸立,列队而迎秋风。

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: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,实是霜天中的英杰。松菊秀美坚贞、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,如在眼前。

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。《和郭主簿》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(402年)前后,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,因母丧而闲居在家。

在此期间,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,举兵攻入京师,独掌了朝廷大权;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,改国号为“楚”。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,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。

他作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(其二)说:“长吟掩柴门,聊为垅亩民。”《与从弟敬远》诗又说:“寝迹衡门下,邈与世相绝。

平津苟不由,栖迟讵为拙。”因此,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,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,赋予了菊花“君子”的人格内含。

此后,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,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。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,但他决不同流合污,宁愿辞官归田,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,也决不“为五斗米折腰”。

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,最想见到的就是“童仆欢迎,稚子候门。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”

可见,晋代最爱菊花、最懂菊花的人,非渊明莫属。 陶渊明情趣高雅,他不止于爱松爱菊,还十分欣赏兰花、柳树、竹子与梅花。

比如,他写兰花的清雅:“幽兰生前庭,含薰待清风。”(《饮酒》)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:“荣荣窗下兰,密密堂前柳。”

(《拟古》)“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”(《归园田居》)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:“风雪送余运,无妨时已和。

梅柳夹门植,一条有佳花。”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,颇感满足与惬意。

他说:“斯晨斯夕,言息其庐。花药分列,林竹翳如。

清琴横床,浊酒半壶。黄唐莫逮,慨独在余。”

(《时序》)又说:“孟夏草木长,绕屋树扶疏。众鸟欣有托,吾亦爱吾庐。

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”(《读山海经》)他给自己取的号,就叫“五柳先生”。

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,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! 陶诗冲淡自然,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;诗人对自由的追求,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;他的人生道路,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。司空图的《诗品》中提倡“人淡如菊”的典雅风格,其实,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?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,他的《己亥杂诗》说:“陶潜酷似卧龙豪,万古浔阳松菊高。”

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,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。陶渊明的菊花情 陶渊明独爱菊花,世人皆知。
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已成千古绝唱。庭院栽菊,高山赏菊,他甚至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爱菊。

每有暇日,便坐青松之下,饮酒赏花。一有苦恼,就入菊圃,在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,进入“欲辨已忘言”的空灵虚静境界。

在他的诗辞里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。

3. 赞美陶渊明的散文

没时间写,在网上淘了两篇: 陶渊明与菊花 金秋时节,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。

人们欣赏菊花,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,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。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,种植历史悠久,《礼记•月令》就有“菊有黄华”的记录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到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,吃了令人长寿,好及时做成大事、树立美名。

汉魏时,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,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。汉•应邵《风俗通义》载,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,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,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,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,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,少者亦有七八十岁。

西晋•葛洪《西京杂记》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: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,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,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。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,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,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,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,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。

晋代,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。潘岳《秋菊赋》中就说到:“泛流英于清醴,似浮萍之随波。”

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,经常采菊入酒。他的《饮酒》其五写到:“秋菊有佳色,浥露掇其英。

泛此无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”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“祛百虑”,还能“制颓龄”,因此,喝酒、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。

因为贫穷,有时没有酒喝,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,《九日闲居》的诗序中就自叙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,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”九华,重九之花,即菊花。

史书《宋书•隐逸传》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,在菊丛中久坐;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,他“即便就酌,醉而后归”的故事。 陶渊明爱菊,与众不同之处,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,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,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。

“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”

这是他《和郭主簿》中的诗句。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:菊花盛开,芳香流溢,树林为之增辉;高高山岗,青松耸立,列队而迎秋风。

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: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,实是霜天中的英杰。松菊秀美坚贞、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,如在眼前。

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。《和郭主簿》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(402年)前后,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,因母丧而闲居在家。

在此期间,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,举兵攻入京师,独掌了朝廷大权;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,改国号为“楚”。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,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。

他作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(其二)说:“长吟掩柴门,聊为垅亩民。”《与从弟敬远》诗又说:“寝迹衡门下,邈与世相绝。

平津苟不由,栖迟讵为拙。”因此,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,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,赋予了菊花“君子”的人格内含。

此后,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,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。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,但他决不同流合污,宁愿辞官归田,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,也决不“为五斗米折腰”。

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,最想见到的就是“童仆欢迎,稚子候门。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”

可见,晋代最爱菊花、最懂菊花的人,非渊明莫属。 陶渊明情趣高雅,他不止于爱松爱菊,还十分欣赏兰花、柳树、竹子与梅花。

比如,他写兰花的清雅:“幽兰生前庭,含薰待清风。”(《饮酒》)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:“荣荣窗下兰,密密堂前柳。”

(《拟古》)“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”(《归园田居》)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:“风雪送余运,无妨时已和。

梅柳夹门植,一条有佳花。”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,颇感满足与惬意。

他说:“斯晨斯夕,言息其庐。花药分列,林竹翳如。

清琴横床,浊酒半壶。黄唐莫逮,慨独在余。”

(《时序》)又说:“孟夏草木长,绕屋树扶疏。众鸟欣有托,吾亦爱吾庐。

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”(《读山海经》)他给自己取的号,就叫“五柳先生”。

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,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! 陶诗冲淡自然,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;诗人对自由的追求,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;他的人生道路,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。司空图的《诗品》中提倡“人淡如菊”的典雅风格,其实,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?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,他的《己亥杂诗》说:“陶潜酷似卧龙豪,万古浔阳松菊高。”

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,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。 陶渊明的菊花情 陶渊明独爱菊花,世人皆知。
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已 成千古绝唱。庭院栽菊,高山赏菊,他甚至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爱 菊。

每有暇日,便坐青松之下,饮酒赏花。一有苦恼,就入菊圃,在 菊花丛中忘却人生的焦虑,进入“欲辨已忘言”的空灵虚静境界。

在 他的诗辞里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“ 三径就荒,松。

4. 陶渊明的经典句子有哪些

幽兰生前庭,含熏待清风。

清风脱然至,见别萧艾中。行行失故路,任道或能通。

觉悟当念还,鸟尽废良弓。——陶渊明《幽兰》 译文:幽兰生长在前庭,含香等待沐清风。

清风轻快习习至,杂草香兰自分明。前行迷失我旧途,顺应自然或可通。

既然醒悟应归去,当心鸟尽弃良弓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

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 译文:又走了几十步,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。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——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 译文: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,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。

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,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。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,夜露沾湿了我的衣,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.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。

穷居寡人用,时忘四运周。门庭多落叶,慨然知已秋。

新葵郁北牖,嘉穟养南畴。今我不为乐,知有来岁不?命室携童弱,良日登远游。

——陶渊明《酬刘柴桑》 译文: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,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。巷子里、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,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,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。

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,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。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,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。

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,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。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

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

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。——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 译文: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,要用它填平沧海。

刑天挥舞着盾斧,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。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,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。

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,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?。

5. 求一篇写陶渊明的美文~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

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 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 落英缤纷。

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 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

便 舍船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

复行数十步,豁然 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,美池,桑竹 之属。

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 衣着,悉如外人。

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见渔人, 乃大惊,问所从来,具答之。

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 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

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 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

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 酒食。

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 也”。
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旨太 守,说如此。

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不 复得路。 南阳留子骥,高尚之士也,问之,欣然规往,未果, 寻病终。

后遂无人问津者。 陶渊明的这篇(桃花源记)好读,易懂,且朗朗上口,是千古名篇。

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们无疑是幸福快乐的,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社 会,但却是乌托邦式的幻想。

6. 赞美陶渊明的文章

陶渊明 田园诗人之祖 隐逸诗人之宗 提到“魏晋风度”,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丰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。

陶渊明是“隐逸诗人之宗”。他的身上,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,激荡着儒、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。

他是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,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。认识陶渊明,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,体悟其“清高”之三味。

隐居,又称退隐,是古代名人雅士们的一种追求“清高”的风尚。究其根由,大略可归为儒家“独善其身”和道家“返朴归真”的处世主张的巧妙融合。

晋宋时期,隐逸之风甚盛。著名的院士如竹林七贤、东山谢安等,一直为后代文人所津津乐道。

在众多隐士中,陶渊明独领风骚,他别具傲骨,志节高尚,被人称为“靖节先生”,博得后世普遍赞誉。朱熹曾这样评价说:“晋末人物,虽曰清高,然个个要官职。

这边一面清谈,那边一面招权纳货。陶渊明真个能不要,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。”

陶渊明一生牢守“固穷之志”在思想上和文学艺术上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,被尊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。 陶渊明(公元365—427),字元亮,晚年改名“潜”,号五柳先生。

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人。东晋兴宁三年,他出生在一个已经衰落了的封建官僚家庭。

他的曾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,曾做过大司马、领长沙郡公的陶侃。他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,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。

但陶渊明8岁丧父,12岁丧母,家境很快败落。 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治学极为勤奋。

他的外祖父孟嘉,官居“劝学从事”。在孟嘉的指导下,他博览群书,特别是深入钻研了儒家经典。

在《饮酒》中,他曾回忆道:“少年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”。通过诗句,我们不难想见他求学时的那种心无旁鹜、专心致志的情形。

在儒家学说的陶冶下,他树立了积极治世的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。在《杂诗》之五中所展示的“猛志存四海,骞翮思远翥”的豪迈境界,正是他年轻气盛,立志“大济苍生”的精神面貌的写照。

到了晚年,虽然他的退隐思想占了上风,但他依旧不能完全抛却这种政治理想。在《杂诗》之二中,他曾深沉地传达出内心的骚动与郁愤:“日月掷人去,有志不获骋。

念此怀悲凄,终晓不能静。”可见即使是到了晚年,他对“志不获骋”还是耿耿于怀的。

在他的代表作《归去来辞·序》中,他也没忘了说一句“深愧平生之志”,点明归隐的无奈和壮志不伸的遗憾。 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。陶渊明生逢乱世,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、十个皇帝,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、大动荡的黑暗时期。

在这样的社会中,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。晋宋时期,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,政治极端腐朽。

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,形成于魏晋,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“九品中正制”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。中正官“计资定品”只重门第,不重乡议。

司马家族建晋之后,继续推行这一政策,逐渐形成“公门有公,卿门有卿”的官位世袭局面。土族与庶族有着明显的界限,不仅政治、经济地位不同,甚至不通婚,不同乘共坐。

士族的权势之大、气焰之盛,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。晋武帝司马炎时,土族王恺、石崇斗富,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,随手打碎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
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,庶族寒门的人士很难有做官、晋升的机会。当时的名士、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“朝中无人,不如归田”的慨叹。

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,但仍属庶族,又加之家境清寒,所以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。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,他曾五次出仕,五次辞官。

第一次,太元十七年(公元393年),任江州祭酒;第二次,隆安四年(公元400年),在桓玄处当僚佐;第三次,元兴三年(公元404年),在刘裕手下任参军;第四次,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,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。同年秋天,他第五次出仕,任彭泽令。

不久,他就脱袍归隐,再未出仕。这五次出仕,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、五年,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、县令之类的小官,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“大济苍生”的远大抱负。

但他又心存希冀,雄心不死,所以才这样仕而退、退而仕,反复不已。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“用世”问题上发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、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,在他的咏怀诗中都有所表现。

其次,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,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。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,陶渊明的祖父陶茂、父亲陶逸,也都是冲和温雅、淡泊名利的人。

陶渊明多次写诗文赞美他们的清高品行:“功遂辞归,临宠不忒”,“行不苟且、言无夸矜……至于任怀得意,融然远寄。”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。

家庭的熏陶,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,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,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,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。

比如,在桓玄和刘裕当政之初,他都曾雄心顿起,于是便满怀期冀。

7. 有关陶渊明田园生活描写田园风光的散文句子

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.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.写他早出晚归,给豆锄草的生活情境;“暧暧/远人村,依依/墟里烟.狗吠/深巷中,鸡鸣/桑树颠.”写了炊烟袅袅,狗吠鸡鸣的乡村恬淡宁静的生活情境.

”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“是简笔的勾勒,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,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.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,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,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,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.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. 而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,则是以动映静、以有声衬无声,更显得乡间的宁静、和平,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.

8. 写陶渊明的优美佳句,注;是写陶渊明的,不是陶渊明写的,要非常

李白《戏赠郑溧阳》

陶令日日醉,不知五柳春。

素琴本无弦,漉酒用葛巾。

清风北窗下,自谓羲皇人。

何时到栗里,一见平生亲。

孟浩然《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》

赏读《高土传》,

最佳陶征君,

目耽田园趣,

自谓羲皇人。

白居易在《效陶潜体十六首》:

先生去我久,纸墨有遗文。

篇篇劝我饮,此外无所云。

我从老大来,窃慕其为人。

其他不可及,且效醉昏昏。

9. 优美散文句子摘抄

如果说眼睛是心灵洞开的一对窗扇,是心灵涌出的两汪清泉;那么,秘密,就是心灵珍藏的一座宝矿,是心灵敛聚的一抹灵光。

是不是,心灵中有了一个秘密,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? 如果说,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,在梳理人生的羽毛,那么,实践,就是在构建人生的厅堂,历练人生的翅膀。是不是,人生经过了实践,才能真正矗立、飞翔在天地之间? 家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,包容大千世界;家可以缩得很小很小,仅两个人也可打得不可开交。

家可以绿树成荫,繁华似锦,围起一个小鸟的天堂。家可以狼籍 一片,血流漂杵,筑成一对男女的死牢。

关键须每位成员既是国王也是兵,建设它守卫它,和谐地调整家的内政外交,处理好家的边关防务。 奔着幸福,我们苦苦寻觅。

可是,幸福在哪儿?幸福该是沙漠中一片清凉的绿洲吧?我们跋山涉川,望眼欲穿,最终却只见到几丛沙棘;幸福该是大海中的一 颗闪亮的珍珠吧?我们涉江探海,寻踪觅迹,末了却只捡到几只贝壳;幸福该是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吧?我们饥餐渴饮,夜往晓行,最后却只找到一处陋室;幸 福该是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吧?我们千辛万苦,气喘吁吁,终了却只见到几弯垂柳、几丛小草。其实我们不要把幸福太理想化了,世上本没有完整无缺的 幸福。

一切能激发生机的思想都是美好的。敌人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私,它能使生命的泉水变得浑浊而枯竭,它能使心灵的天空变得狭窄而阴暗。

它能使理想的星辰变得昏暗而模糊。努力激发你心中的光明和力量,激发那无私的爱和奉献的喜悦。

翻开古代诗词,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,继而有所思,有所悟。读王维、孟浩然,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;读杜甫、白居易,你懂得了什么 是忧民情结;读辛弃疾、陆游,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。

读着、品着,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,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。 有人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,结果名声扫地;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,却享誉神州;有人要写长留世上的文字,结果速被遗忘;鲁迅惟愿文章速朽,却光耀千古。

问天下文章几篇能留住?繁星满天,只取一勾新月。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命,结果一生平庸。

王勃英年早逝,却留下千古绝唱。问世上几人声名传天下?恒河沙 数,惟有钻石闪光。

问古往今来几人垂青史?大浪淘沙,只剩些许真金。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?有的人平平淡淡,和风细雨,但他的人生之路却丰富细腻;有的人坎坎坷坷,千磨万难,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;有的人飞黄腾达,青云有路,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度。

春之色为冷的绿,如碧波,如嫩竹,贮满了无限的希望。秋之色为热的赤,如夕阳,如红叶,标志着万物的终极。

秋之色为暖的黄,如金穗,如高粱,荡漾着丰收的喜悦。 懒惰者凌乱不堪的足迹,徘徊倒退,是写在人生路上的忏悔书狼狈不堪;勤奋者坚实有力的脚印,勇往直前,是刻在高峰险处的抒情诗,何等豪放。

你不能左右天气,但可以改变心情。你不能改变容貌,但可以掌握自己。

你不能预见明天,但可以珍惜今天。 诚实的人,把生活看作连绵的山峰一座座努力攀登;狡猾的人,把生活看作一艘航船,见风驶舵把握方向。

狡猾的人,也许终身得利,却失去了真实的自己;诚实的人,也许一生坎坷,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。 历史是什么?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,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,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,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 部历史。

历史可以很长很长,生命的旅途有多么漫长它就有多么漫长,人类的年龄有多么古老它就有多么古老;历史可以很大很大,世界有多么辽阔它就有多么辽 阔,宇宙有多么浩瀚它就有多么浩瀚。过去的一切,都是历史。

夏有夏的草绿花红,冬有冬的琼枝玉叶。夏天百川灌海,漫天碧透,雨后泛舟,总能让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;冬天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,湖面溜冰,一样使人逸兴神飞,意趣盎然。

尽管人生旅途中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、那样平凡、那样漫长,又是那样不厌其烦,但是,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人生。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。

生活如酒,或芳香,或浓烈,或馥郁,或清淡,因为诚信,它变得醇厚; 生活如歌,或高昂,或低沉,或悲戚,或欢快,因为诚信,它变得悦耳; 生活如画,或明丽,或黯淡,或素雅,或浓艳,因为诚信,它变得美丽。 流星虽然陨落了,却用美丽的光芒划破夜空,乐曲虽然结束了,却用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。

菲尔丁说:“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,可能会把你戕害。”这话没错。

但不必为此走向另一极端,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。更多的情况是: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,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。

友情,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。这储蓄,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,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,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搀扶,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。

信任,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。这储蓄,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,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,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,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一盏心灯。

滴水之所以能够穿。

10. 求一篇写陶渊明的美文~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
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

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

舍船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

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,美池,桑竹

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

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见渔人,

乃大惊,问所从来,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

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

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

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

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

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

也”。
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旨太

守,説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不

复得路。

南阳留子骥,高尚之士也,问之,欣然规往,未果,

寻病终。后遂无人问津者。

陶渊明的这篇(桃花源记)好读,易懂,且朗朗上口,是千古名篇。

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们无疑是幸福快乐的,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社

会,但却是乌托邦式的幻想。

>> 不是您想要的 ? 去 原创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。<<

《陶渊明优美散文句子》评论0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