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对联佳句典故

202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

1. 春节对联佳句典故指的是什么,怎么理解

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对联佳句来分析,为您奉上一个例子,请参考:

一、原联:

南通州,北通州,南北通州通南北;

东当铺,西当铺,东西当铺当东西。

二、赏析:

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。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,下联是 纪晓岚即兴所对。南通州,即今日江苏省南通市,北通州,即今日北京市通州区。“南北通州通南北”,是说乘船沿着大运河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。“东当铺,西当铺”,是纪晓岚看到街上的当铺很多,灵机一动对出来的,“东西当铺当东西”,前一个东西为方位,后一个东西表示物体,此为借对。后来,有一书生认为纪晓岚所对下联并不太好,有些俗气 。于是他对出了一个下联:“春读书,秋读书,春秋读书读春秋。”果然比纪联儒雅一些。后一个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之作《春秋》。另外,还有一位澳门人对出:“东望洋,西望洋,东西望洋望东西。”这里的“东望洋”、“西望洋”,都是澳门的地名,更显贴切。

2. 新年的对联佳句典故

一元复始; 万象更新。

这是一副传统春联,深得世人喜爱,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,影响较大。联意为:新的一年又开始了,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,得以新生和发展。

“一元”,凡指万事万物的开始。汉代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玉英》:“谓一元者,大始也。”

“一元复始”,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。“万象”,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。

南朝宋谢灵运《从游京口北固应诏》诗“皇心美阳泽,万象咸光昭。”“更新”,除旧布新。

清代顾炎武《元日》诗“岁序一更新,阳风动人寰。”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,简洁明快,言约意丰,凝炼工整。

因此,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,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,构成较长的新春联,如“一元复始春光好;万象更新喜气多。”“瑞气盈门,一元复始;春风拂面,万象更新。”

等。 人登寿域; 世跻春台。

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。春为一岁之首。

中国民俗,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,大多以“过一年,长一岁”推算,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56465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。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。

“寿域”,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。语出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愿与大臣延及儒生,述旧礼,明王制,驱一世之民,济之仁寿之域,则俗何以不若成康?”“春台”,春日登眺览胜之处。

《老子》:“荒兮其未央(无边无际。高亨注:犹云茫茫元极耳),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登春台。”

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。联语既切春节,又含祝福,言简而意深。

3. 与春节有关的春联 故事 名句

春联 【春联简介】 春联也叫“门对”、“春贴”、“对联”、“对子”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

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。

据史书记载,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,不仅自己挥毫书写,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。有一年除夕,他传旨:“公卿士家,门上须加春联一副。”

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,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。当他行至一户人家,见门上没有春联,便问何故。

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,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。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”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。

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,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,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。 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《槛联丛话》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。

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。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,依其使用场所,可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披、春条、斗方等。

“门心”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;“框对”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;“横披”贴于门媚的横木上;“春条”根据不同的内容,贴于相应的地方;“斗斤”也叫“门叶”,为正方菱形,多贴在家俱、影壁中。 同时,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

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。据《梦梁录》记载:“岁旦在迩,席铺百货,画门神桃符,迎春牌儿……”;“士庶家不论大小,俱洒扫门闾,去尘秽,净庭户,换门神,挂钟旭,钉桃符,贴春牌,祭把祖宗”。

文中的“贴春牌”即是写在红纸上的“福”字。 “福”字现在的解释是“幸福”,而在过去则指“福气”、“福运”。

春节贴“福”字,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倒”“福气已到”。

“福”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。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“福”字作暗记准备杀人。

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,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“福”字。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,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“福”字。

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,竟把“福”字贴倒了。第二天,皇帝派人上街查看,发现家家都贴了“福”字,还有一家把“福”字贴倒了。

皇帝听了禀报大怒,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。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,忙对朱元漳说:“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,故意把福字贴倒了,这不是“福到”的意思吗?”皇帝一听有道理,便下令放人,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。

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,一求吉利,二为纪念马皇后。 民间还有将“福”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,图案有寿星、寿桃、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登、龙凤呈祥等。

过去民间有“腊月二十四,家家写大字”的说法,“福”字以前多为手写,现在市场、商店中均中出售。 【文学释义】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。

楹联分为春联、寿联、挽联,门联、厅联、庙联,名胜联、商业联、游戏联等多种形式,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。所谓楹联,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,因此,楹联也叫对联。

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、互相对仗,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。就是说,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,但必须相等,内容要有意义,平仄要合律,对仗要工整。

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,否则就不是对联。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。

它最初起源于桃符。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,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。

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,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,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桃符的习俗。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?根据我国古代神话《山海经》的记载,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,叫鬼域。

在这个鬼域门口,有棵大桃树,树冠能覆盖三千里,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,负责每天的报晓。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,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。

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,名叫神荼、郁垒。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,神荼、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,用绳子捆起来,送去喂虎,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、郁垒。

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、郁垒和桃木驱邪、避灾的风习。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、郁垒的模样,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挂在自家门口,用以避邪防害。

这种桃木板被称做“桃符”。 【春联是怎样产生的】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,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,他突发奇想,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,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,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。

这两句话是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上一句的大意是: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。

下一句的大意是: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。由此开始,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。

4. 关于春联的小故事

关于春联的小故事有: 1、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,有一次,他春节回家探亲,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,他写了一副“惊天动地门户,数一数二人家”,横批是“先斩后奏”的春联。

这一来可不得了,有人以“犯上”之名,告了他个欺君之罪。 乾隆皇帝得知,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,纪晓岚回道:“春联是我写的没错!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,不是‘惊天动地门户’吗?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,成天‘一斗、二斗’地叫,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?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‘先斩后奏’吗?” 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。

2、郭沫若小时候在私塾读书。 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。

和尚找先生来告状,先生问是谁干的,没人敢承认。先生说,我出个对子,谁能对上就免予惩罚。

先生出的上联是:“昨日偷桃钻狗洞,不知是谁?”郭沫若想了一下,对道:“他年攀桂步蟾宫,必定有我。”先生一听,很高兴,惊叹其才华,于是,全部学生都免予处罚了。

3、有一位财主,父子俩花钱各捐了进士,心中十分得意。大年三十,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,以示庆贺。

对联内容是这样的:“父进士,子进士,父子同进士;妻夫人,媳夫人,妻媳皆夫人。” 有一位读书人读了以后,在对联上添了数笔,对联变成了:“父进土,子进土,父子同进土;妻失夫,媳失夫,妻媳皆失夫。”

财主见了又羞又怒,把对联撕掉了。 4、明朝有个大才子叫解缙,就是《永乐大典》的主编。

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,父母以卖豆腐为生,他家对面是曹尚书府,院内种有大片竹林。过春节,他在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:“门对千竿竹,家藏万卷书。”

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,就叫人把竹子砍了。小解缙深解其意,于是,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:“门对千竿竹短,家藏万卷书长。”

曹尚书更加恼火了,让家丁把竹子连根刨了。小解缙很淘气,在上下联又各添了一个字:“门对千竿竹短无,家藏万卷书长有。”

5、从前,有一位张秀才,恃才高傲。 有一天,他在田垄上遇到一位挑泥的农夫,田垄很窄,只能过一个人,两个人谁都不肯让路。

农夫笑道:“我有一个上联,你若能对上下联,我愿意给你让道。” 秀才心想,我这么有才华,对个下联有什么难的,就满口答应了。

农夫说:“我的上联是:一担重泥遇子路(寓意:一旦仲尼遇子路)”。 张秀才苦思冥想,无言可对,只得下到田里给农夫让路。

三年后,张秀才看到河工在决堤引水,傍晚,两个河工嬉笑着一起回家。这时,秀才恍然大悟,续上了那个农夫的对联:“两堤夫子笑颜回。”

5. 求春联的故事,要短点

1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,又名桃都山。

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顶有一只金鸡,日出报晓。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,有一概拱形的枝干,树梢一直弯下来,挨到地面,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。

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,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。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,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,一个叫神荼,一个叫郁垒。

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,神荼要念“伸舒”,郁垒要念“郁律”。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。

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,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。此后,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。

于是,那时候,人们每逢过年,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,挂在门的两边,叫做桃符,以示驱灾压邪。2纪晓岚是清代学者、文学家。

有一次,他春节回家探亲,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,他写了一副“惊天动地门户,数一数二人家”,横批是“先斩后奏”的春联。这一来可不得了,有人以“犯上”,告了他个欺君之罪。

乾隆皇帝得知,立召纪晓岚回家查问,纪晓岚回道:“春联是我写的,没有错,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,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?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,成天‘一斗、二斗……’地叫,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?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?”说得乾隆也笑了。

6. 急求十副春联,有典故的最好

“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,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”。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。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,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,吉祥如意。

“春好禾苗壮;人新稻谷丰。”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。

“百货琳琅,柜盈春夏秋冬货;大楼兴旺,客满东西南北楼。”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。

“一枝粉笔,连绵化雨滋桃李;三尺讲台,摇曳春风抚栋梁。”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。

江山如此多娇;

风景这边独好。

——郭沫若集句

画栋朝飞南浦云;

珠帘暮卷西山雨。

——摘王勃《滕王阁诗》

王羲之妙书春联

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,此时正值年终岁尾,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幅春联,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。对联是: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

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,为世人所景仰,此联刚一贴出,即被人趁夜揭走。家人告诉王羲之后,王羲之也不生气,又提笔写了一幅,让家人再贴出去。这幅写的是: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

谁知天明一看,又被人揭走了。可这天已是除夕,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,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,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,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。

王羲之想了想,微微一笑,又提笔写了一幅,写完后,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,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: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

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。可在月色下一看,见这幅对联写的不太吉利。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,可是也不能将这幅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。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,又趁着夜色溜走了。

初一早晨天刚亮,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,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,大家一看,对联变成: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。

众人看了,齐声喝彩,拍掌称妙。

7. 名人与春联的小故事

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,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,他突发奇想,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,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,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。

这两句话是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。第一句的大意是: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。

第二句的大意是: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。由此开始,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,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,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,不只是避邪驱灾,还增加了祈福、祝愿的内容。

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 这只是一部分,你可以百度一下,就有很多的内容啦。

8. 求推荐10个 带有典故的 春联

第一部分 (一)上联:华夏南北信步东亚 下联:轩辕春秋鳌博西周 十月底去桂林阳朔旅游时,公园河畔随处可见卖字画作对联的老大爷,部门某位仁兄看了又看,叹息道:想给我儿子请一副,可惜看他们水平实在一般。

我夸下海口:不用花钱在这里请了,改天我以你儿子的名字为首给你儿子写一副。 某晚灵感突现,何不以他们一家三口的名字做一副对联呢?华、轩、周、信、亚、博这几个字必不可少,沿着河走回家,脑中闪现的不过是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几个简单的字,又想起小时候背的一首中国朝代诗中的几句“夏商与西周,东周分两段,春秋与战国,一统秦两汉”,于是乎,对联就做出来了。

还算大气工整,有点历史文化感, “信步”“鳌博”这两形容词、两动词用得好像也不错,比较满意。嘿嘿,可惜毛笔字写不好,不然也可以拿红纸写成春联送人了。

(二)上联:大田化小田整整十年 下联:旧貌换新颜家家余钱 老爸10几年前作的,我当时不到10岁,压根不懂啥叫大田化小田,啥叫旧貌换新颜,只是觉得我家这副春联念起来还蛮顺口,便记住了。很多年后,才明白上联是说联产承包责任制,下联是说改革开放的成果。

老爸在学校上学的年数大概只有我的一半,也能整出这样的对联来,相当不容易了。有点为老爸感到可惜,青春年华被1966-1976这十年给耽误了,我的这十年青春年华在念高中、读大学、北大读研究生,还有什么不知足呢?所以,我很知足。

(三)上联:今古传奇,奇传古今,古今轶事付笑谈 下联:山河好大,大好河山,河山焕绮诸仰观 去年作的一幅对联,费了一番脑筋,整出ABCD,DCBA,BA这种顶针兼承前启后的句子还真是有点难,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有趣之极啊! (四)上联: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:长江流水情水流江长 第一次见到这副对联,是10来岁的时候老爸教的,小时候觉得这句子真是妙极了,从上往下念与从下往上念居然一模一样。中国这100年来变化真是太大了,以前写字是竖着从上往下,现在已经是横着从左往右了。

去年在水木BBS上见有人讨论上联,才知上联原来是经典之作。看到几个下联,老爸小时候教的不在其中,有一句倒是很妙:西湖灵隐寺隐灵湖西。

春节回家,拿起毛笔就写了这一经典对联,老爸见到“西湖灵隐寺隐灵湖西”这一句也觉得好。难得的是,生平第一次听见老爸称赞俺的字:“你的海字一气呵成写得不错”。

其实我的毛笔字写得很差,看来钢笔练了几天田英章的行书还是有效的。 (五)上联: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下联: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第一次见到这幅对联,是念初中的时候在一本《读者文摘》上读到,说的是八国联军时候的事。

初中三年级的时候,坐在我右边的右边的璨璨同学整出上联来考我,我悲愤道:****四小鬼鬼鬼靠边,四个带鬼的成语不知道怎么念。后来,在金庸老爷子的《射雕英雄传》中再次看到这幅对联的活用: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,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。

前年春节回家给表弟压岁钱,在红包上写了拳打四面八方脚踢魑魅魍魉几个字,老爸见后问道:大过年的,你怎么用魑魅魍魉这个词呢?我当时那叫一个惊讶,差点就问道:老爸,你是怎么知道这四个字怎么念的?惭愧,我读书向来不求字解,整得一堆字不认识,难怪高考语文英语拖后腿,要是都能考数学那分,本科就能念北大了。 (六)上联:寒塘渡鹤影 下联:冷月葬花魂 14岁的时候在《红楼梦》中读到,红楼中的对联不计其数,这两句惊为天作,对曹翁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。

古典诗词真是要靠童子功,我现在能完整背诵的古典90%是16岁以前读到的,小时候过目不忘,现在读一百遍依然记不住,差距怎么这么大呢?可惜小时候条件有限,接触到的知识太少了,连《红楼梦》都是借来读的,工作后立马花200大洋买了一套邓遂夫校订版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》,却再也静不下心从头到尾重读,可叹。 (七)上联:子当父做马 下联:父望子成龙 首次接触对联,七、八岁的时候老爸教的,意思是说,儿子把父亲当做马来骑,父亲仍心甘情愿希望儿子能成龙。

想在回想,这幅对联真是太好了,十个字形象阐述了中国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子孙教。当爹妈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,所以一定要孝顺。

嗯,以后自己结婚生娃了,也要教小孩这副对联。 (八)再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: 领郡愧难胜,愿闾阎俗变饮羊,人除害马; 同舟须共济,与僚寀政朝驯雉,节励悬鱼。

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。这里就“饮羊”、“害马”、“驯雉”、“悬鱼”说说。

“饮羊”典出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鲁之贩羊有沈氏者,常饮其羊以诈市人。”这是以水饮羊,增重牟利,如今天的注水肉,古又称“饮诈谋利”。

“害马”语出《庄子·徐无鬼》,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,后引申为害群之马。“驯雉”是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中的故事。

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,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,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。“悬鱼”是《后汉书·羊续传》中拒下属送鱼不食,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。

宋诗有句赞道:“清身太守旧悬鱼。”表示羊续为官清廉。

(九)国华光夏甸; 民众乐春台。 这副五。

>> 不是您想要的 ? 去 经典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。<<

《春节对联佳句典故》评论0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