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福胜‖海阳大秧歌-快乐美文-,七律.登莲花山感怀

243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

王福胜‖海阳大秧歌-快乐美文-

海阳自古以来就有秧歌拜年的习俗,扭秧歌登门拜年是民间的最高礼仪。大年初一开始,村村锣鼓响,家家扭秧歌,年复一年地从贫穷一直扭到幸福。海阳秧歌是民间自发组织起,编排、汇演没有任何雕琢加工,因而动作朴实、奔放,人物鲜活、原汁原味,返璞归真,鼓点铿锵,组织严密,礼节厚重,属北方几大秧歌流派之一。海阳秧歌由两路纵队、四路纵队、六路纵队组成,有单人领舞、双人领舞、多人领舞;内容有民间广为流传的王小赶驴、夫妻跑旱船、猪八戒背媳妇、老鹰叼小鸡、大风车等;扮演者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化妆着衣,形象逼真,服装和道具以黄红色为主,鲜艳夺目。乐大夫是中年男子担纲,秧歌高手。身穿黄色服装,腰系红色绸带,头戴红缨,手持牛尾掸子,走在队伍最前边,边走边做动作,有时象雄鹰展翅,搏击长空;有时如猛虎下山,雄壮有力;有时象鹤舞碎步,翩翩起舞,据说有两百多个舞蹈动作,让人目不暇接,眼花缭乱。海阳秧歌的鼓点是单槌击鼓,听起来虽然单调,但它的节奏变化很多,快慢相交,高低交错,演员的动作完全听鼓点进行。每逢春节期间,村村都组织秧歌队,先在本村扭,然后再到邻村扭,还要到乡镇、政府机关演出,还有的慰问当地驻军。一支秧歌队进入大院后,伴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,岳大夫要向主席台行三拜之礼,然后由演员表演,五花八门,热闹非凡,离开时队伍要三进三出,礼节厚重,给人印象深刻。在海阳当兵那段时间,每年“八·一”,我们都要组织军民联欢,每当秧歌队出现在联欢现场时,我和战友们都加入到秧歌队中,尽情地跳啊、扭啊,特别兴奋、快乐。海阳这块英雄的土地,曾涌现威震四海的地雷战,抗日战争时期,被誉为地雷之乡。有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、爆破大王于化虎、女民兵英雄孙玉敏等。海阳大秧歌有着与地雷战一样的禀赋,豪迈威武,大气奔放,这使它从众多秧歌流派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株民间艺术的奇葩。海阳大秧歌不仅登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,而且已经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愿海阳人民世世代代扭下去,让海阳秧歌发扬光大,奇葩长青。作者简介王福胜,1945年出生,莱州市人。1964年参军,历任战士、指导员、秘书、团政治处主任。长期从事文字工作,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《解放军报》《大众日报》《烟台日报》等刊发过多篇文章,出版个人散文集《红山路》。

七律.登莲花山感怀

登莲花山感怀 (七律) 鹏城远望自唏嘘,扑面风光不似初。 巨手一挥休论姓,春潮齐涌起衡庐。 扮春红荔输香远,向晚清涛拍岸徐。 举国殷殷传故事,源头活水最怀渠。
水调歌头.国庆坐高铁回老家观感 扑面山川景,桂子落风中。层林枫叶如画,园里暗香浓。我欲剪风裁韵,正值红旗插遍,染出万山红。且问衡阳雁,何事这匆匆?楚天远,故乡碧,老情融。依窗远望,银絮金稻浪千重。黄了江南桔柚,涨了洞庭漁唱,船桨动莲蓬。举国同欢庆,喜气贯长空。
我是在昨天夜里十一点半得到这个消息的。但实在是感到不好意思,在《中国诗歌网》主办的:“新时代歌咏”主题诗歌创作大赛中,我只是得了个优秀奖。但是,我也感到是一种意外的收获。我创作诗歌是抱着自娱自乐的目的的,我给自己订了个“三不原则”:不求发表,不去参评,不加诗群。所以,我根本不关心评奖、大赛之类的事。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大赛,我也没有向大赛组委会投稿。是《中国诗歌网》的某位好心的编辑,出于对作品的爱护推荐上去的。《中国诗歌网》是《人民文学》和《诗刊》合办的,相当于《诗刊》的副刊。现在,我把诗词发出来。一是表达对这位好心的编辑的感谢;二是对自己二零一七年的创作给予一个肯定。这毕竟是一个全国大赛,这毕竟是排在全国一百名前。获奖虽卑亦荣啊。组委会打电话通知我获奖时,也告诉了我获奖的篇目是发在《中国诗歌网》上的《七律.登莲花山感怀》和《水调歌头.国庆坐高铁回老家观感》。我现在把作品抄录如下,请朋友们批评指正。

>> 不是您想要的 ?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。<<

《王福胜‖海阳大秧歌-快乐美文-,七律.登莲花山感怀 》评论3

最新评论